7月2日,晨曦微露,薄霧輕籠,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里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智能化出菇房外,技術員精準調控溫度、濕度等,呵護著菌菇茁壯成長;出菇房內,工人們靈巧地剪下鮮嫩飽滿的秀珍菇進行打包,確保在12個小時內新鮮直達海口、三亞等地的市場。與此同時,滿載菌包的四輪箱貨車從基地出發,駛向周邊鄉鎮。這滿載希望的“致富包”,正是墾地融合結出的又一碩果。
工人在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采摘秀珍菇。蒙美順 攝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東新農場公司牢記國企使命,立足資源稟賦,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墾地融合為紐帶,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探索出一條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發展的特色路徑,為海南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科技賦能 產業煥發新生機
7月2日,記者在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的新品種中試大棚里看到,一株株金燦燦的靈芝如撐開的小傘,雪白的邊緣散發著珍珠光澤。其中幾株已長至成人手掌般大小,觸感溫潤。
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的新品種中試大棚內,靈芝已馴化種植成功。蒙美順 攝
“看!這是橡膠木上長出的‘金疙瘩’。”該基地技術總監蘇立作興奮地介紹道,靈芝喜濕熱環境,海南廣袤的橡膠林是其天然溫床,且經濟價值遠超普通食用菌。今年,基地大膽創新,利用海墾豐富的橡膠木段為基料,將菌種接種在橡膠木上進行培育,成功實現靈芝的林下馴化種植。
靈芝試種成功,打開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遍布全島的橡膠林,是我們發展林下經濟的寶貴財富。”東新農場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雷說,“下一步,我們將依托橡膠林帶構建天然栽培矩陣,深挖‘林菌共生’的生態與資源價值,讓橡膠林煥發‘第二春’,同時推動食用菌產業向多元化、高值化邁進。”
記者了解到,科技的力量貫穿了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產業全鏈條。目前該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已建立起從液體菌種、菌包生產到智能出菇管理的成熟技術體系,產能與研發實力并重。種植品種從單一的秀珍菇,拓展至平菇、豬肚菇、白松茸、黑皮雞樅、虎奶菇、虎乳靈芝等多元化格局。
此外,智能化系統為該基地菌菇的穩定高產和優良品質提供了保障。蘇立作介紹,該基地當前日產鮮菇約8000斤,以秀珍菇為主,其他品種按需靈活調整,產品日采日銷,新鮮供應市場。
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忙著將新鮮采摘的秀珍菇分揀打包。蒙美順 攝
墾地聯動 構建共富生態圈
一朵菌菇,如何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支點?答案就在墾地融合的生動實踐中。
7月2日,在自然資源部定點幫扶項目——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番響村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菇架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菌包,各個菌包內的豬肚菇錯落有致,基地工作人員正忙著將菌傘較大的成熟豬肚菇采摘下來。這小小的豬肚菇,正凝聚起墾地合力,釋放出巨大的產業振興能量。
瓊中紅毛鎮番響村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出菇狀態良好。番響村供圖
“我們村在今年3月和4月,分兩批從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購入1萬個菌包,目前出菇良好,產值已超5萬元。”自然資源部戰略經濟司一級調研員、番響村駐村第一書記郭振華介紹,2023年,該村改造400平方米的閑置蠶房發展食用菌,初期曾遇技術瓶頸。今年,該村看中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的技術實力和成熟模式,經考察后與該基地建立起“菌包銷售+技術指導+鮮品回購”的合作共贏關系。
“我們已4次派技術團隊到村,從覆土到出菇管理全程精準指導,同時積極對接銷售資源,為地方產業筑牢‘保障網’。”蘇立作告訴記者,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當前以銷售菌包與鮮菇為收益來源,很多周邊鄉鎮農戶會到基地購買菌包自己在家培育,基地也會提供技術指導并對接銷售渠道,初步實現了政府增譽、農墾增效、群眾增收的多贏局面。
“海南擁有獨特的高溫野生菌資源、氣候優勢及自貿港政策紅利,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背靠海南省最大的國有企業,資源豐富,實力雄厚。”郭振華建議,該基地應瞄準當鏈主的目標,結合海南各村集體經濟發展需求,延長產業鏈條,拓寬產業集群,將食(藥)用菌打造成為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新的增長點和海南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記者了解到,東新農場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目前已與瓊中紅毛鎮、五指山市毛陽鎮及五指山坤健農業公司等達成菌包代工合作意向,將讓更多農戶共享“菌”業致富成果,為海南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王雷表示,在國家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東新農場公司將胸懷“國之大者”,堅持以“大食物觀”為引領,持續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深化墾地融合模式,讓食用菌產業成為服務鄉村振興、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強勁引擎。
來源 | 海南農墾報
記者 | 龔柳菀 通訊員 張曉玲
» 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瓊B2-20070017-6 HSF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
企業郵箱: 3538774633@qq.com
聯系電話: 0898 -68580160